【Yahoo新聞報道】香港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全港新增癌症個案共錄得 35373宗,與 2021 年相比減少 8%。肺癌繼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乳癌則以 5208 宗病例,首次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二常見癌症。
過熟白內障引發青光眼
「佩珮醫生,白內障和青光眼有關係嗎?」
白內障和青光眼都是長者常見眼疾,亦是頭號致盲殺手。
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關係密切,舉例說:年長、高度近視、紅膜炎患者或糖尿病友同時會增加患白內障和青光眼的機會。治療青光眼的手術可能會提升患白內障機會。白內障亦可以誘發繼發性閉角型或開角型青光眼。
前列腺癌指數準唔準?
PSA(前列腺特異抗原)又稱前列腺癌指數,是前列腺細胞製造的蛋白質,成人男性血液中都有這種指標。PSA指數升高,代表前列腺出現問題或已有前列腺癌,因此PSA對前列腺癌的早期檢測很重要。
香港引入超聲波抗肝癌 無輻射兼無傷口可即日出院 李嘉誠現身:真係不可思議︱Yahoo
本港兩間大學醫學院引入新儀器,利用超聲波碎化肝癌細胞瘤,是亞洲首個地方使用這種新科技。港大醫學院臨床外科教授陳智仁指出,新科技不會留下傷口或疤痕,每次進行五分鐘治療,一次就可以百分百殺滅腫瘤內的癌細胞,病人康復時間快,即日或住院一至兩天便可出院。
今次儀器是由李嘉誠基金會捐贈,年屆 96 歲的李嘉誠通過視像方式「現身」記者會,他連說數聲早晨後,加了一句「真係不可思議」,然後就匆匆告別。李嘉誠看來仍然十分精神,中氣未減。
港大醫學院首創幹細胞平台以快速模擬人體細胞正常老化過程助抗衰老分子研發
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轄下的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英文簡稱「CTSCB」)科研團隊首創幹細胞平台,以助快速發現抗衰老分子。團隊利用港大專利技術擴展潛能幹細胞(EPSCs),成功將人類細胞分離成EPSCs,繼而分化成在懷孕期中胎盤滋養層內找到的年輕細胞,稱為人類滋養層幹細胞(hTSCs)。這些細胞的自然發育,模擬了人類衰老過程,由此開發新型體外細胞平台以分析抗衰老分子。這項發明拓展研究和理解衰老機制的新領域,並獲得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港大醫學院研「肝立方」仿製病患肝臟 助試藥篩選最佳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早前成功研發「肝立方」,透過三維生物打印仿製病患肝臟,以快速評估各種傳統藥物和新興療法的功效和副作用,幫助醫生作出精準診療決策。
「新冠剋星」mRNA疫苗技術 將用來治腦癌 初期結果證可延長病患壽命
一場全球新冠疫情,令mRNA疫苗一舉成名,而這種創新性醫療技術有望迎來另一項突破——治療癌症。美國最新臨床測試結果顯示,mRNA 疫苗已證明可以對付最惡性的膠質母細胞瘤。
【中風治療】港大研究:中風6小時後接受取栓手術仍有效 逾三成患者能恢復自理能力
港大醫學院夥瑪麗醫院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於發病6小時後接受血管介入動脈取栓手術治療仍然有效,當中超過3成患者更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手術後90天可獨立良好生活。
「1+」新藥審批機制助加快引進藥物 醫管局︰有兩新藥列名冊 2藥擬註冊
為鼓勵更多新藥加快在香港註冊,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於去年11月通過新藥審批機制(簡稱「1+」機制)。醫管局相信,新的藥物註冊機制可成為藥廠加快在香港註冊新藥的誘因、縮短申請註冊所需的時間,並有望減低藥物價格;又透露在「1+」下,已有兩款藥物獲批註冊,另外至少2種藥物有意透過新機制註冊
醫療科技|港初創研內窺鏡機械人 料今年內進行人體試驗
醫療科技|港初創研內窺鏡機械人 料今年內進行人體試驗 有醫學研究曾指出,中壯年罹癌比例正在上升,其中胃腸道癌愈趨普遍。而大腸癌作為香港第二常見癌症,相關的切割手術需求同樣日益增長。為提高與自然腔道相關手術的安全性和精準度,香港醫療科技初創巧捷力醫療機器人(Agilis Robotics )此前研發出超微型和靈活的內窺鏡手術機械人儀器。Agilis Robotics透露,相關機械人已完成活動物測試,料今年內展開人體試驗計劃。 Agilis Robotics首席營運官何迪朗稱,全球每年有超過 400萬人患有胃腸道癌和膀胱癌,治療方案包括傳統的開放手術,和稱為「鎖孔手術」、切口較小的微創手術,惟兩者均具侵入性。 因此,該企基於內窺鏡手術,研發出一套內窺鏡機械人系統,當中包括柔性手術機械手臂、座機以及操控系統,可助更多患者接受膀胱、結直腸、食道和胃部等早期癌症的治療。 該企董事郭嘉威補充指,現時針對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手術方式,大多是用「刮刀」刮走腫瘤組織,惟這方法不能將組織「一塊過」切除,有機會存留腫瘤殘渣,令癌症擴散。 「這分分鐘未必只做一次,復發率超過50%,一半的病人可能在一年內要再刮多次」 而使用該內窺鏡機械人進行手術,除了可以「一塊過」切除腫瘤組織外,手術過程也可以縮短、醫生在手術過程亦更具靈活性和直觀控制能力。至於病人方面,由於手術透過口腔和肛門等身體自然開口進行,不會造成切口,可以縮短其在術後的康復及住院時間,「譬如可以早點恢復進食和排便等」。 據悉,該內窺鏡手術機械人已於2023年完成活動物測試,料今年稍後時間在港展開人體試驗計劃。Agilis Robotics首席臨床指導總監兼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醫療系統)陳英權透露,將藉港大及中大醫學院、公立醫院等方式尋找合適的病人作測試,料將進行至少10個人體試驗個案,並期望可於今年內完成。 另該公司積極準備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提交監管申請,為產品走向商業化作準備。 全文連結: 醫療科技|港初創研內窺鏡機械人 料今年內進行人體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