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為期兩年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下周一正式展開,以期尚未出現任何症狀的乳癌患者能及早發現、盡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雙標靶藥治乳癌減復發死亡風險!惟藥費昂貴, 團體促公院納常規治療
雙標靶藥治乳癌減復發死亡風險!惟藥費昂貴, 團體促公院納常規治療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殺手之一,單是2018年便錄得逾4,600宗新症,較2000年約2,000宗倍升。有臨床腫瘤科醫生引述相關研究指,術後雙標靶藥治療成效較單標靶藥高,可減低復發或死亡風險達28%,惟藥費貴近倍。關注團體促政府盡早把雙標靶治療納入藥物名冊,提供藥費資助。 Vicki去年7月確診IIIA期HER2型乳癌,馬上進行全乳切除手術,惟已出現淋巴擴散,9月起接受術後雙標靶藥治療,病情隨即受控,並於今年2月復工。惟她坦言,治療費用高,希望政府可加大檢查、治療及藥物資助。 1年藥費百萬 團體盼公院納常規治療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上月至本月訪問168名乳癌患者及照顧者,發現32% HER2型乳癌患者不知是否適用雙標靶治療;98%人主要聽從醫生建議,85%則考慮治療費用,反映患者對治療缺乏全面認知。 調查亦發現,65%患者期望公院可在6個月內引入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新藥物,成為常規指引。惟臨床腫瘤科醫生陳穎樂稱,目前審批流程長達1至5年,與受訪者期望有落差。 陳醫生稱,HER2型乳癌患者的常規輔助治療,採用1年的單一標靶藥物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配合化療,惟25%至30%患者仍面臨復發風險;而最新研究顯示,術後雙標靶藥物組合,即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加上帕委珠單抗(pertuzumab)及化療,可減低復發或死亡風險達28%,但一年藥費高達過百萬元,貴近1倍。 聯盟主席王天鳳稱,全港每年有230名早期HER2型乳癌患者,適用於雙標靶藥治療,但現時實際用藥比例僅15%,盼當局盡快與國際指引接軌,將新藥納入常規治療。 全文連結: http://www.etnet.com.hk/www/tc/health/LA72817
貧窮家庭福音 7貴藥納名冊料4萬病人受惠
【本報訊】不少長期病患以及罕見病患者不幸患病面對昂貴藥物費用而傾家蕩產,更甚者可能有藥但沒錢購買,醫院管理局自2005年7月起實施藥物名冊,除了統一公立醫院及診所的藥物及用藥政策外,亦確立藥物分類,為指定自費藥物提供安全網資助。
港怡醫院引入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 提升手術精確度並加快病人康復
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最近成功引入嶄新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提高手術精確度及安全性,進一步加快病人康復速度,人工關節亦會更為耐用。
中大醫院收費屬「中間偏低」水平 營運總監胡志遠:做先驅為令醫療系統可持續
今年初開始投入服務的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既是一家提供收費服務的私家醫院,亦是中大醫學院培訓醫生的教學醫院,看似矛盾的角色,卻也帶來很多可能性,可實踐新的運作模式和構思,難怪中大醫院營運總監胡志遠醫生也期望,中大醫院可以成為醫療發展的先驅,幫助病人、社會及醫學界走出實則已瀕臨爆煲的舒適圈,從而令本港醫療系統能夠「可持續」。
健若驕陽:無聲無息的脂肪肝(蔡曉陽)
四十多歲的阿俊是白領上班族,平時上班已經常久坐缺乏運動,在疫情之下情況更是雪上加霜,腰間的「士啤呔」也逐漸增長。幸好他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的習慣,在最近一次體檢中,除了發現他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問題,更發現其肝功能指數略有異常,在進一步超聲波檢查後,證實阿俊患有一種在本港十分常見的肝臟問題—脂肪肝。
乳你同行:標靶藥物治療(一)(李沛基)
大家都會經常聽到治療乳癌要用上標靶藥。那麼標靶藥是甚麼呢?
其實每一種藥物都有它要攻擊的目標。以乳癌為例,簡單來說,傳統化療藥物的攻擊目標,大多數重點是癌細胞裏面細胞核中的核酸(DNA)。癌細胞可以生長以至擴散,都是由於它的核酸發生異變,跟着不停複製,引至細胞分裂,數量增加,形成腫瘤,繼而擴散,破壞它所屬的或遠端的器官,使其失去功能,從而致命。
中風|延長急性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 養和醫院應用AI計算可挽救腦組織數量 增嚴重病人康復機會
對中風患者來說,診斷和治療都必須爭分奪秒,尤其是在病發後的黃金3小時。不過,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養和醫院引入了人工智能系統RapidAI,為急性中風病人進行腦血管磁力共振造影及灌注造影影像的分析,並計算出病人剩餘可挽救腦組織的數量和比例。
綠茵醫道:止完痛變成胃潰瘍(彭慶茵)
年近五旬的Simon近兩星期被胃痛折磨,痛楚在晚上尤為嚴重,睡覺時痛得冷汗直冒,家庭醫生轉介他來腸胃科跟進,惟檢查後未覺有顯著異常。茫無頭緒之際,終於透過詳細問症找到蛛絲馬迹,Simon說自己沒有其他病痛,但有吸煙習慣,近期曾排出帶有惡臭的黑色大便,亦有做物理治療紓緩肩痛⋯⋯聽到這裏我即時詢問他有否服用止痛藥,Simon這才提到過去一個月以來,每日也吃一至兩粒止痛藥
雙免疫治療組合 晚期腎癌現曙光
雙免疫治療組合 晚期腎癌現曙光 雖然腎癌並非本港十大癌症之列,但個案數字比10年前上升了57%,不容忽視,於2018年本港就有792宗新症。幸而最近研究發現,晚期腎癌患者採用免疫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大幅延長,甚至達到「完全反應」,即再檢測不到腫瘤。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榮譽秘書、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施俊健指,腎癌常見發病年齡介乎50至75歲,以男性患者較多,「肥胖(BMI達30或以上)、吸煙、高血壓、家族史、基因遺傳和長期接受腎臟透析都是腎癌的高危因素。近年個案上升原因相信與肥胖人口增多,以及愈來愈多人做體檢時發現有關。」 容易延誤病情 腎癌早期並無明顯病徵,即使腫瘤已有一定體積,患者未必感到痛楚;而且腎臟位於身體較深入位置,身體檢查亦未必可發現細小的腫瘤,加上腎癌沒有有效篩檢方式,令患者一般在較後期才發現腫瘤。施俊健補充,「即使患者出現了血尿和腰痛的症狀,亦有可能以為是熱氣、尿道炎或普通腰痠背痛而延誤治療。」 延長存活期 外科手術可以根治第一至三期腎癌,但有外國研究指接受腎臟切除手術後,有四成患者會復發及擴散。施俊健續指,「可是,電療和化療對腎癌作用不大,無助控病,而標靶治療的完全反應率亦只有1%,效果一般。因此腎癌若已出現遠端轉移,5年存活率只有12%。」 近年免疫治療在治療癌症的領域發展相當快速,對腎癌亦有相當幫助。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成員、臨床腫瘤科醫生王俊威表示,「免疫治療主要有兩種,分別是CTLA-4抑制劑及PD-1抑制劑,前者可重新激活T細胞,製造更多活躍的免疫細胞對付腫瘤;後者則可令免疫系統重新識別癌細胞而作出攻擊。」最新的研究發現,晚期且病況較差的腎癌患者接受雙免疫治療後,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達47個月,完全反應率亦有10%;反觀使用標靶治療,分別只有26.6個月及1%。免疫治療為晚期腎癌帶來曙光,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主席、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籲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出現徵狀人士亦應及早求醫。 保生活質素 潘明駿分享臨床個案,一名健康良好的59歲男患者,至2018年因右下腹痛求診,檢查後發現右腎有惡性腫瘤,並已擴散至肺、腹膜及右腎上腺,且右腎靜脈的入侵更影響下腔靜脈,屬第四期腎癌。患者遂展開雙免疫組合治療,至今腫瘤由10厘米縮小至2厘米,更由求診初期要坐輪椅,到現時可步行逾半小時,去年更參加短線旅行,生活質素改善,其他如腹痛等病徵明顯減輕,只出現輕微疲倦的藥物副作用。 全文連結: https://www.am730.com.hk/news/%E7%99%8C%E7%97%87/%E9%9B%99%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7%B5%84%E5%90%88-%E6%99%9A%E6%9C%9F%E8%85%8E%E7%99%8C%E7%8F%BE%E6%9B%99%E5%85%89-246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