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炎最常見的成因是髖關節退化和股骨頭壞死(俗稱「骨枯」)。患者的大腿外側或腹股溝會感到疼痛,髖關節也難以屈曲,影響走路和坐姿,嚴重的甚至連穿鞋、剪腳甲等動作也無法做到。退化性髖關節炎常見於年長、過重,因創傷或工作而導致關節勞損的人士。而股骨頭壞死則主要和飲酒過量或長期服用類固醇有關。
大腸癌七大症狀
根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公布的數字,2021年大腸癌的新症確診數字仍排行第二,而且數目比2020年明顯上升。當然,上升原因除了關乎飲食、生活習慣,也可能由於愈來愈多人參與政府提供的篩查計劃,或自行找醫生做篩查,因而發現更多大腸癌個案。
預設醫療指示|擬立法予病人可拒絕維生治療 議員憂掀家屬爭拗
政府建議立法容許病人決定拒絕接受維持生命治療的預設醫療指示,相關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早前刊憲。在今日(12日)立法會相關法案委員會會議,選委界立法會議員管浩鳴建議調整「慎入易出」原則,慎入時亦應慎出,另一議員鄧家彪則憂慮如病人家屬不知情,可能會有爭拗,最終難為了醫護。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指醫護團體需要臨床判斷,包括之前與病人接觸時,病人有否跡象欲撤銷指示。
港醫衞開支增速超GDP釀危機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4》,預計未來5年本港醫療開支增長持續快過本地生產總值(GDP)的增速,令財政日益受壓,將超出港府所能負擔的水平。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認為,醫療支出是香港在財政方面的最大挑戰,在人口老化下,相關開支非常龐大,當局需仔細思考如何融資,直言「比起房屋及貧富懸殊,問題更大」。
公院收費調整|研急症室非緊急要加費 醫生:你叫盧寵茂過嚟做
特首李家超今早(9日)回應擬調整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時指出,很多未必有需要的人士都使用急症室服務,正檢討服務適用最急切人士。據了解,政府正探討調整公院收費,當中多項服務如急症室、住院、藥物等亦考慮加價,在急症室服務方面,其中一個討論的方向針對半緊急及非緊急(第四及第五級)的急症服務;至於緊急個案是否可減費,也在研究之列。
移民港人回流醫病公院有壓力
本港經歷多次移民潮,在海外定居者數以百萬計。因港府不會剝奪其永久性居民身份,移民港人只要持有香港身份證,隨時可返港接受公營醫療,勢增負擔。消息人士指,留意到有「回流醫病」趨勢,不少涉癌症等重病。私營業界指,相關現象持續多時,部分返港者在私院作前期治療後,會再轉介回公營醫院。有立法會議員認同,未來有需要作大數據分析,識別程度有多嚴重,避免本港資源遭濫用。
「轉移性去勢治療無效前列腺癌」 藥物新方案 延續治療之路
不幸患上轉移性前列腺癌,一般可透過荷爾蒙治療抑制男性荷爾蒙,以控制病情。但隨著時間過去,不少病人會漸漸對治療產生抗藥性,並轉化成「轉移性去勢治療無效前列腺癌」(mCRPC),代表荷爾蒙治療已經失效。隨著醫藥技術發展,現時有新藥可治療這類有基因突變的前列腺癌病人,藥物的副作用亦較化療少,為病人帶來延續治療路途的新希望。
中大研究:AI輔助內窺鏡技術可提升消化道癌症診斷和治療成效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用AI輔助內窺鏡技術,可以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
中端自願醫保比較2023(定期更新)
看完這篇文章,讀者應可以掌握如何選擇合適自己的中端自願醫保,若本身是顧問,當客戶拿來某保險公司資料,可以快速對照看看有沒有其他醫保計劃類同,方便做比較;如果本身是準客戶,以下資料可以方便在花多眼亂的保險公司中找到合適自己醫療保險。
港大醫學院首創「先縮後除」配以活肝移植|根治末期肝癌成全球先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團隊於今年年初發表全球首創的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為多位原本不適合接受手術的中晚期肝癌病人提供可以根治的機會。其中一位四期肝癌病人接受「先縮後除」治療後轉化為一期,並成功完成活肝移植,成為世界首例;團隊亦將此綜合治療方案應用在年長病人身上,成功切除腫瘤。活肝移植個案已於今年在亞洲移植學會的學術會議上發表,隨後刊登在世界知名的期刊《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