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及早期前列腺癌如何透過手術進行根治,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擔心手術會留有傷口,或是不想住院及麻醉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可以選擇以電療進行治療,而且不論選擇手術還是電療,兩者的治癒率相若,而電療好處是毋須開刀、麻醉及住院,相對上會較適用於年長患者,又或是有麻醉風險的病人。不過電療始終不像手術般一次性解決問題,電療次數如何能減至最少而不影響治療效果,是目前醫學上努力在研究的課題。
【醫療制度】一文看清世界各地醫療制度特色及優缺點
醫療制度,可說是廣大市民最為關心的其中一個重要議題。現時,世界各地的醫療制度模式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由公營醫療系統為主的「社會福利制度」、由政府設立保險基金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及全由市場機制所支配的「自由市場制度」;前兩者主要由政府發起,常見例子分別為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以及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後者則主要靠市民自行投保私人保險作為醫療保障。
肺癌——手術治療
在這篇訪問中薛高勇醫生和我們詳細解釋肺癌外科手術的各方各面,包括進行手術前要考慮的因素、不同手術切除方法(包括局部或全部)、手術的後遺症和如何應對、持續監察等。
肝血管瘤迷思
肝血管瘤是肝臟內的海綿狀血管腔組織出現畸形,是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由於不屬於可出現細胞異常增生的癌症類別,故不會演變成肝癌。綜合本地的血管瘤個案,平均每5至6名病人中就有1人患了肝血管瘤,數據跟國際相若,多在體檢做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時發現。
子宮內膜癌新療法 延長五成存活期
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2020年子宮內膜癌新增1,186宗,按年上升約3.4%。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過往患晚期子宮內膜癌的病人接受化療成效較差,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則有助延長存活期,惟該治療每月費用達5位數字。另外,有關治療也未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有慈善基金促請當局加快將相關治療納入藥物名冊,亦可將其加入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範圍,減少病人負擔。
照腸鏡,有瘜肉,怎麼辦?
大腸癌是本港現時排第二位的致命癌症,在2020年共有2287位病人因為大腸癌死亡,比起2010年1864位病人的死亡,增加了22.7%。當中最大原因是人口老化,但都市人的不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多肉少菜、缺乏運動、超重肥胖,肯定是愈來愈多人患大腸癌的原因。
膽固醇過高
很多人誤以為肥胖人士或長者才會遇到高膽固醇的健康問題;然而,膽固醇過高的情況實在遠比大家想像中的普遍。
中大研血液內中性粒細胞具抗癌力 成果有望轉化新免疫療法
【on.cc東網專訊】肺癌是本港癌症個案的頭號殺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血液中最豐富的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肺癌中擔當重要角色。團隊成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提升人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在實驗小鼠身上已證實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床潛力,有望突破現有療法的障礙。
固精鎖陽 vs 哈佛射精研究
性事到底是多好,還是少好?
年輕時的射精頻率影響年老癌症風險
上星期介紹了具權威性的「哈佛射精研究」。現在介紹另一些相類似的研究,進一步認識性生活與前列腺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