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最新突破性研究 將癌細胞逆轉成正常細胞 降低化療副作用風險 截至目前研發出的傳統癌症療法,通常著重在消滅癌細胞,往往波及患者體內健康的細胞與組織,導致出現虛弱或復發等副作用。為此,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團隊研發出突破性技術,找到了逆轉癌細胞的機會,為未來的癌症治療方式開啟新希望。 這項刊登在《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期刊的研究成果指出,正常細胞轉化成癌細胞的過程中,將沿著分化路徑退化。於是研究團隊負責人趙光鉉(Kwang-Hyun Cho,譯音)教授從中設想,如果能精準定位正常細胞分化的調節因子,並應用在癌細胞上,就有望將癌細胞轉換回正常且健康的細胞。 研究報告解釋,團隊開創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主要促進腫瘤細胞分化(differentiate)或分化轉移(trans-differentiate)。他們所設計的數位模型,能模擬和分析調節細胞分化的複雜基因,如何相互作用,就像繪製了一張精密的細胞「航行圖」,讓科學家能找出將癌細胞導回正途的關鍵「主調節因子」(master regulators)。 據悉,過去已有科學家過去在骨髓性白血病(myeloid leukemia)、乳癌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等癌症中,觀察到類似的細胞「改過」現象。而據趙光鉉教授介紹,本次團隊通過對大腸癌細胞的分子實驗、細胞研究與動物臨床試驗,驗證能讓癌細胞重返正常狀態。 團隊相信,未來相關技術原理將可拓展至其他癌症,推動治癒各種癌症療法發展。不過,就目前來看,這項技術距離實際應用於人體臨床治療仍需更多研究驗證。 文章版權為 BusinessFocus 所有,閱讀全文: https://businessfocus.io/article/290004/韓國-研究-癌症?utm_campaign=BFHK-Web-CopyContent&utm_source=BFHK&utm_medium=Web-CopyContent
港大醫學院研「肝立方」仿製病患肝臟 助試藥篩選最佳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早前成功研發「肝立方」,透過三維生物打印仿製病患肝臟,以快速評估各種傳統藥物和新興療法的功效和副作用,幫助醫生作出精準診療決策。
「新冠剋星」mRNA疫苗技術 將用來治腦癌 初期結果證可延長病患壽命
一場全球新冠疫情,令mRNA疫苗一舉成名,而這種創新性醫療技術有望迎來另一項突破——治療癌症。美國最新臨床測試結果顯示,mRNA 疫苗已證明可以對付最惡性的膠質母細胞瘤。
【中風治療】港大研究:中風6小時後接受取栓手術仍有效 逾三成患者能恢復自理能力
港大醫學院夥瑪麗醫院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於發病6小時後接受血管介入動脈取栓手術治療仍然有效,當中超過3成患者更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手術後90天可獨立良好生活。
醫療科技|港初創研內窺鏡機械人 料今年內進行人體試驗
醫療科技|港初創研內窺鏡機械人 料今年內進行人體試驗 有醫學研究曾指出,中壯年罹癌比例正在上升,其中胃腸道癌愈趨普遍。而大腸癌作為香港第二常見癌症,相關的切割手術需求同樣日益增長。為提高與自然腔道相關手術的安全性和精準度,香港醫療科技初創巧捷力醫療機器人(Agilis Robotics )此前研發出超微型和靈活的內窺鏡手術機械人儀器。Agilis Robotics透露,相關機械人已完成活動物測試,料今年內展開人體試驗計劃。 Agilis Robotics首席營運官何迪朗稱,全球每年有超過 400萬人患有胃腸道癌和膀胱癌,治療方案包括傳統的開放手術,和稱為「鎖孔手術」、切口較小的微創手術,惟兩者均具侵入性。 因此,該企基於內窺鏡手術,研發出一套內窺鏡機械人系統,當中包括柔性手術機械手臂、座機以及操控系統,可助更多患者接受膀胱、結直腸、食道和胃部等早期癌症的治療。 該企董事郭嘉威補充指,現時針對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手術方式,大多是用「刮刀」刮走腫瘤組織,惟這方法不能將組織「一塊過」切除,有機會存留腫瘤殘渣,令癌症擴散。 「這分分鐘未必只做一次,復發率超過50%,一半的病人可能在一年內要再刮多次」 而使用該內窺鏡機械人進行手術,除了可以「一塊過」切除腫瘤組織外,手術過程也可以縮短、醫生在手術過程亦更具靈活性和直觀控制能力。至於病人方面,由於手術透過口腔和肛門等身體自然開口進行,不會造成切口,可以縮短其在術後的康復及住院時間,「譬如可以早點恢復進食和排便等」。 據悉,該內窺鏡手術機械人已於2023年完成活動物測試,料今年稍後時間在港展開人體試驗計劃。Agilis Robotics首席臨床指導總監兼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醫療系統)陳英權透露,將藉港大及中大醫學院、公立醫院等方式尋找合適的病人作測試,料將進行至少10個人體試驗個案,並期望可於今年內完成。 另該公司積極準備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提交監管申請,為產品走向商業化作準備。 全文連結: 醫療科技|港初創研內窺鏡機械人 料今年內進行人體試驗
中大發現咽峽炎鏈球菌可誘發胃癌 倡保持口腔衛生減風險
胃癌是香港第6大癌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常出現於人體口腔、上呼吸道等的咽峽炎鏈球菌,進入胃部後可引致胃癌,研究結果已於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沈祖堯表示,根據以往研究,若感染幽門螺旋菌,胃癌風險增加2至3倍;而在老鼠實驗初步發現,若同時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和幽門螺旋菌,估計風險再加倍,即屬沒有驗出兩種細菌的4至6倍。他強調「病從口入」,現階段對一般市民而言,最重要是保持口腔衛生。
【認知障礙】科大研發「一滴血」檢測阿茲海默症患者 有望實現全球早期精準檢測及評估新藥成效
科技大學今日(19日)公布成功開發出準確度高達約9成、能及早揪出阿茲海默症(AD)及輕度認知障礙患者(MCI)的血液測試,針對後者的檢測準確度,更比其他血液檢測方法高出逾20個百分點,有望實現全球早期精準檢測。率領研究的科大校長葉玉如表示,新技術現已可應用於臨床早期診斷,更有助監察針對早期病人的新藥成效和建立精準有效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醫健:醫健寶庫:機械臂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炎最常見的成因是髖關節退化和股骨頭壞死(俗稱「骨枯」)。患者的大腿外側或腹股溝會感到疼痛,髖關節也難以屈曲,影響走路和坐姿,嚴重的甚至連穿鞋、剪腳甲等動作也無法做到。退化性髖關節炎常見於年長、過重,因創傷或工作而導致關節勞損的人士。而股骨頭壞死則主要和飲酒過量或長期服用類固醇有關。
「轉移性去勢治療無效前列腺癌」 藥物新方案 延續治療之路
不幸患上轉移性前列腺癌,一般可透過荷爾蒙治療抑制男性荷爾蒙,以控制病情。但隨著時間過去,不少病人會漸漸對治療產生抗藥性,並轉化成「轉移性去勢治療無效前列腺癌」(mCRPC),代表荷爾蒙治療已經失效。隨著醫藥技術發展,現時有新藥可治療這類有基因突變的前列腺癌病人,藥物的副作用亦較化療少,為病人帶來延續治療路途的新希望。
中大研究:AI輔助內窺鏡技術可提升消化道癌症診斷和治療成效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用AI輔助內窺鏡技術,可以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