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莫樹錦教授與國際肺癌專家團隊早前針對帶有「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進行一項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發現不論病人是否存在腦轉移,第三代ALK抑制劑「Lorlatinib」具潛力成為一線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首度引入CAR-T細胞治療 成功治癒血癌病人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團隊成功為一名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進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下稱CAR-T細胞)治療。該名患者曾接受化療及骨髓移植,其後復發,經CAR-T細胞治療後,不但病情得到緩解,亦無出現嚴重併發症,是香港首次在臨床試驗外利用CAR-T細胞技術治療血癌患者。
中大嶄新技術 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 靈敏度逾九成
中大醫學院研發嶄新技術,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相關測試靈敏度超過90%。
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副教授梁巧儀教授、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于君教授。
威院多元團隊 個人化治療增末期肺癌存活率
【記者莊得盈報道】最新的研究顯示肺癌再次成為香港人的頭號殺手,但即使不幸患上肺癌,有醫生指能將「肺癌末期病變成長期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新界東聯網肺癌多元團隊定期舉辦跨部門會議,為病人度身訂造治療方案,加快病人康復進度。
港怡醫院引入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 提升手術精確度並加快病人康復
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最近成功引入嶄新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提高手術精確度及安全性,進一步加快病人康復速度,人工關節亦會更為耐用。
中風|延長急性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 養和醫院應用AI計算可挽救腦組織數量 增嚴重病人康復機會
對中風患者來說,診斷和治療都必須爭分奪秒,尤其是在病發後的黃金3小時。不過,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養和醫院引入了人工智能系統RapidAI,為急性中風病人進行腦血管磁力共振造影及灌注造影影像的分析,並計算出病人剩餘可挽救腦組織的數量和比例。
雙免疫治療組合 晚期腎癌現曙光
雙免疫治療組合 晚期腎癌現曙光 雖然腎癌並非本港十大癌症之列,但個案數字比10年前上升了57%,不容忽視,於2018年本港就有792宗新症。幸而最近研究發現,晚期腎癌患者採用免疫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大幅延長,甚至達到「完全反應」,即再檢測不到腫瘤。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榮譽秘書、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施俊健指,腎癌常見發病年齡介乎50至75歲,以男性患者較多,「肥胖(BMI達30或以上)、吸煙、高血壓、家族史、基因遺傳和長期接受腎臟透析都是腎癌的高危因素。近年個案上升原因相信與肥胖人口增多,以及愈來愈多人做體檢時發現有關。」 容易延誤病情 腎癌早期並無明顯病徵,即使腫瘤已有一定體積,患者未必感到痛楚;而且腎臟位於身體較深入位置,身體檢查亦未必可發現細小的腫瘤,加上腎癌沒有有效篩檢方式,令患者一般在較後期才發現腫瘤。施俊健補充,「即使患者出現了血尿和腰痛的症狀,亦有可能以為是熱氣、尿道炎或普通腰痠背痛而延誤治療。」 延長存活期 外科手術可以根治第一至三期腎癌,但有外國研究指接受腎臟切除手術後,有四成患者會復發及擴散。施俊健續指,「可是,電療和化療對腎癌作用不大,無助控病,而標靶治療的完全反應率亦只有1%,效果一般。因此腎癌若已出現遠端轉移,5年存活率只有12%。」 近年免疫治療在治療癌症的領域發展相當快速,對腎癌亦有相當幫助。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成員、臨床腫瘤科醫生王俊威表示,「免疫治療主要有兩種,分別是CTLA-4抑制劑及PD-1抑制劑,前者可重新激活T細胞,製造更多活躍的免疫細胞對付腫瘤;後者則可令免疫系統重新識別癌細胞而作出攻擊。」最新的研究發現,晚期且病況較差的腎癌患者接受雙免疫治療後,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達47個月,完全反應率亦有10%;反觀使用標靶治療,分別只有26.6個月及1%。免疫治療為晚期腎癌帶來曙光,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主席、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籲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出現徵狀人士亦應及早求醫。 保生活質素 潘明駿分享臨床個案,一名健康良好的59歲男患者,至2018年因右下腹痛求診,檢查後發現右腎有惡性腫瘤,並已擴散至肺、腹膜及右腎上腺,且右腎靜脈的入侵更影響下腔靜脈,屬第四期腎癌。患者遂展開雙免疫組合治療,至今腫瘤由10厘米縮小至2厘米,更由求診初期要坐輪椅,到現時可步行逾半小時,去年更參加短線旅行,生活質素改善,其他如腹痛等病徵明顯減輕,只出現輕微疲倦的藥物副作用。 全文連結: https://www.am730.com.hk/news/%E7%99%8C%E7%97%87/%E9%9B%99%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7%B5%84%E5%90%88-%E6%99%9A%E6%9C%9F%E8%85%8E%E7%99%8C%E7%8F%BE%E6%9B%99%E5%85%89-246996
開發「基因剪刀」重寫生命 兩英雌同享化學諾獎
(星島日報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宣布,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兩名女性,即法國科學家沙爾龐捷和美國學者道德納,表彰她們開發出被稱為「基因剪刀」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全為女性組合。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基因剪刀是「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有助研發新的癌症療法,並可能使治瘉遺傳性疾病成為現實。
中大全球首例內鏡手術機械人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大腸癌
中文大學醫學院今年5月成功引用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大腸癌病人,是全球首例。
中大醫學院全球首宗混合手術 治療肺轉移癌症病人
新冠肺炎疫情未止,人人自危。
一旦出現輕微發燒或上呼吸道不適,難免會擔心「中招」。新冠肺炎的徵狀與上呼吸道感染非常相似。痰咳不是新冠肺炎、乾咳才是高危?喉嚨痛是否中招?發燒了,是否要立即接受病毒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