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隱形殺手的前列腺癌,既是香港第四大常見癌症,也出現年輕化趨勢。有患者僅得四十多歲已中招,五十五歲發病亦非罕見,處於人生黃金期卻要面對傳統治療,有可能引致排尿及性功能受損等後遺症,心情難免忐忑。幸而若能及早發現腫瘤,近年常見的機械臂微創手術,既能夠精準切除前列腺癌,更可以大幅減低失禁及勃起障礙的風險,讓男士渡過癌關,繼續活得精采。
守護子宮防三害
筆者感到欣慰,每年的「粉紅十月」宣傳,成功讓大眾更關注乳房健康。不過,另一個重要婦科話題──子宮健康,往往較易被人忽略。年輕女士每次來經感到經痛,多以為是小問題服止痛藥了事,惟若經痛太劇烈應盡快求診,較常見的成因或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朱古力瘤」有關。此症好發於30至40歲、未婚或未曾分娩的女性,由於子宮內膜異位會引起黏連,讓卵子未能順利受精,因而降低受孕機會。如朱古力瘤體積較小,可先採用荷爾蒙藥物治療控制病情;如朱古力瘤體積較大,則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割痔瘡|13間私院收費中位數比較 外科醫生詳解手術內容
不少都市人飽受痔瘡困擾,大便不暢,肛門劇痛等令人坐立不安的表現,均非常折磨人。外科專科醫生指,痔瘡若發展至第三、四期,可能會「整顆出咗來,收唔返入去」,患者便會劇痛難耐,必須進行手術切除。醫生亦提醒,手術後,一般7至10年都不會復發,但若病人不改善生活習慣﹑如廁及飲食等習慣,仍會再復發,「痔」日可待。
留意不良姿勢 有助減緩退化性膝關節炎
經常郁動的膝關節,因體重、傷患、不良姿勢或長期勞損,日積月累引起不同程度耗損,形成退化性膝關節炎,令患者無法正常運動,連步行亦會受限制,影響日常生活
飛蚊症迷思
「鍾醫生,我由尋日開始見到有一點點喺眼前飄飄吓,究竟係咪有飛蚊症啊?」
驗出脂肪肝!怎麼辦:脂肪肝的成因和治療
過多脂肪囤積在皮膚下,叫肥胖;囤積在肝細胞,叫脂肪肝。肝肥人肥,十分相似。驗出脂肪肝,和發現腰圍膨脹一樣。開始時,通常是用「看」的。
【男士前列腺癌健康專輯】 電療有效根治早期前列腺癌
上文提及早期前列腺癌如何透過手術進行根治,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擔心手術會留有傷口,或是不想住院及麻醉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可以選擇以電療進行治療,而且不論選擇手術還是電療,兩者的治癒率相若,而電療好處是毋須開刀、麻醉及住院,相對上會較適用於年長患者,又或是有麻醉風險的病人。不過電療始終不像手術般一次性解決問題,電療次數如何能減至最少而不影響治療效果,是目前醫學上努力在研究的課題。
肺癌——手術治療
在這篇訪問中薛高勇醫生和我們詳細解釋肺癌外科手術的各方各面,包括進行手術前要考慮的因素、不同手術切除方法(包括局部或全部)、手術的後遺症和如何應對、持續監察等。
肝血管瘤迷思
肝血管瘤是肝臟內的海綿狀血管腔組織出現畸形,是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由於不屬於可出現細胞異常增生的癌症類別,故不會演變成肝癌。綜合本地的血管瘤個案,平均每5至6名病人中就有1人患了肝血管瘤,數據跟國際相若,多在體檢做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時發現。
照腸鏡,有瘜肉,怎麼辦?
大腸癌是本港現時排第二位的致命癌症,在2020年共有2287位病人因為大腸癌死亡,比起2010年1864位病人的死亡,增加了22.7%。當中最大原因是人口老化,但都市人的不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多肉少菜、缺乏運動、超重肥胖,肯定是愈來愈多人患大腸癌的原因。